级别: 总版主
![]() |
马家辉:才子和女明星 马家辉身材瘦削,面容清癯,总是穿一身质地良好的黑白灰,爱留胡子,戴着眼镜出现在公众面前,看上去温文尔雅。
他一贯深思的神情,目光如炬折射出一身傲骨,讲着一口蹩脚的港普,慢条斯理地和你瞎扯,不正经的诙谐之下,掩藏着文人墨水。 内地多是从《铿锵三人行》认识马家辉的,他用男女之事作喻,嘴巴刻薄、自大,这是受其恩师李敖的影响。 61岁的人了,马家辉看尽人情世故间的厮杀,已经深谙人性,可还是会坐在幽黑的电影院,一个人对着侯孝贤的作品,默默流眼泪。 作为一位典型的中国香港学者,马家辉在香江的潮湿土壤成长,亲眼看见湾仔的江湖景象,让身在其中的他有一种侠客情怀,他至今不服老。 6月底,《圆桌派第七季》回归,第一集的主题是“老友”,窦文涛、许子东、马家辉与鲁豫坐在一起,圆桌畅聊。 马家辉可谓是妙语连珠,他称保持年轻的秘诀是“只换朋友,不换故事”,每半年换一批朋友,还能学到一堆新词,他最年轻的朋友是高中生。 人生何处不圆桌,几位老友闲聊,讨论着如何看待自己的衰老与亲人的衰老,马家辉看问题、分析问题一如既往的准确且犀利。 马家辉自称深受李敖影响,会有些自大,他经常公开怼年轻人,当有人说他被时代列车抛弃时,他毒舌攻击:“你以为你二十来岁年轻啊,在十岁那些小孩眼中,你是大叔了!” 被香港人称为文化界“新香江四少”之一的马家辉生于中国香港,在湾仔区长大,那是一个新旧并存的海滨地区,马家辉的人格底色皆来自于此。 少年时期,他蹲坐在大排档吃早餐,身后就是打打杀杀的黑社会,只见一男子赤脚狂奔,后面有人持刀追斩,男子最终身中多刀,血溅到了马家辉的身上。 十几岁时,马家辉课余时间,到有赌瘾的舅舅开的洋服店帮忙,旁边都是酒吧,他每晚盯着洋水手和陪酒女揽腰经过。 马家辉视湾仔为故乡,这里有太多事让他回味,耳朵听的,眼睛见的,亲身经历的,关于忠诚的,关于背叛的,都离不开这片土地。 “湾仔之狼”的父母也并非“池中之物”,马家辉的母亲喜欢打麻将,他3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在朋友家打麻将打到昏天黑地,回头发现儿子脸朝下跌在地上,有生命危险。 父母叫救护车送儿子去医院,医生马上把马家辉送进急救室,对他的母亲说:“他非常危险,这个小婴儿就听天由命吧,你们先回家等电话……” 马家辉的父亲是报社总编,写专栏,从散文、小说到、马经都写,靠着笔杆子养一个家,养老婆、小孩、岳母岳父、小舅子…… 父亲最大的遗憾是没去过天上人间,当年北京天上人间倒闭的时候,马家辉的父亲哭了,他一直等着儿子发财带自己去潇洒一回,谁知儿子没发财,天上人间还倒闭了。 他也亲自践行了女神的线岁那年,马家辉开始在报纸上写专栏,还迷上了作家李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李敖看完后,对他说:“二十多年前,我写了一本关于胡适的书,胡适对我说:李敖,你比胡适更了解胡适。而现在,我要说,你比李敖更了解李敖。” 在大学里,马家辉与同学的关系不是很好,反而与李敖等老一辈处得不错,“因为他们年纪大,能容忍年轻人的傲气”。 马家辉觉察到文字在自己的世界野蛮生长,他无法止步于听故事,开始写作,以专栏、随笔居多,还用自己赚的钱去了美国,相继在芝加哥大学读了社会学硕士,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了博士。 在国外念书期间,马家辉在一家杂志社做旅行记者,他背着简单行囊与摄影记者去了柬埔寨、泰国、越南、缅甸等地,一呆就是半年,切身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不过他比当年的父亲做得成功,从香港到内地,都有马家辉的作品,他还创办了《明报》的“世纪”人文副刊,邀请名人前来评论时事、文学与电影。 李敖认为马家辉是港台双栖的文化人,可在九龙城方荣记吃火锅,听父辈话说当年,又能将导演侯孝贤与杨德昌的少年往事描述得入木三分。 朱天文是马家辉的老朋友,也是侯孝贤电影事业的“贤内助”,两人从80年代《风柜来的人》开始合作,朱天文几乎以编剧的身份,贯穿了侯孝贤所有电影。 马家辉讲过一个故事,当年拍《刺客聂隐娘》时,侯孝贤向朱天文发誓,这次一定拍一个快节奏的、色彩缤纷的故事。 结果片子拍出来,他还是侯孝贤。朱天文气得一脚把侯孝贤踢下楼梯,连哭带骂,“你能不能多一点点线索给观众理解那个故事!” 他在嬉笑怒骂间,评点人间万象,这与马家辉所经历的时代,走过的路有关,他的话里都是真实的人生体验。 马家辉被《明报》邀请回到香港这年,62岁李敖在出版的回忆录中,将马家辉的名字列入到自己生平所交好友名单。 马家辉曾坦言对于李敖的某些言论并不同意,“但是我不会在公开场合反驳他,因为他是父我是子,你们见过儿子公然顶撞父亲的吗?” 李敖一生都是狂人,甚至到了八十岁还是直来直去,很有活力,没有人会将他与“老”这个字扯上关系。 在马家辉心中,李敖是强者,对于自己身体虚弱不会哀伤,只是生气,痛恨健康状况影响自己的写作计划。 有一回,马家辉到台北看望偶像,李敖对他说:“我老了,但我不羡慕现在的你们,我只羡慕昨天的自己。” 83岁的李敖去世后,马家辉时常怀念,也想到三十多年前,在台北第一次见到李敖,两人一起吃饭聊天,他向李敖问一些文坛上的恩怨情仇。 三十多年过去了,马家辉仍不敢说自己完全同意这句话,但李敖终生都在身行力践,直到离去的那一刻。 内地观众对马家辉熟知,是从电视节目《铿锵三人行》开始的,他与窦文涛、许子东、梁文道并称“四根老干葱”。 《锵锵三人行》由于是录播式的直播,几乎没有后期剪辑环节,说错了话也无法重来。在节目中,这“四根老干葱”从不遮掩自己的低级趣味,观点新奇又真情流露。 近20年的时间,做客嘉宾们来了又走,其中混得最脸熟的当属梁文道许子东,后来常驻嘉宾变为了马未都与马家辉。 他们几个人一脸男娼女盗,一肚子仁义道德,以朋友聊天的方式谈论时事,聊风花雪月,马家辉被称为最帅男嘉宾,也收获了不少女粉丝。 那些年,马家辉配合窦文涛,讲黄段子,开嘉宾大尺度玩笑。从少年老成到中年感慨,马家辉将自己的经历与内心所想用文字、话语表达出来,贡献不少金句。 窦文涛绝不抛弃老本行,他称尴尬地聊天是自己一生主要的命运,好哥们梁文道、马家辉、许子东又齐聚在此。 在很多人眼里马家辉长得风流倜傥,交友广泛,从文学圈到电影圈都有与他交情不错的朋友,比如林青霞、徐克、朱天文,他应该是很外向,如鱼得水的人。 两人认识十多年了,他所了解的马家辉有“恐人症”,怕人多,人数在三十以上的空间会让他胸口感到窒息;若在五十以上,又是近距离接触,眼前影像会飘闪不停,他必须要找地方坐下休息舒缓。 清晨最好,“早上之好在于从容二字,这本是生命里极难做到的一种姿势,你因坐了一程飞机而得,就算是奖赏吧。” 他到网上搜“窦文涛八卦”,搜出来的无非就是和俞飞鸿那点事儿;搜一下“梁文道绯闻”,很多;再搜一下“马家辉绯闻”,原来更多。 马家辉喜欢靠近年轻人,会在网络上给赞美自己的文章点赞,开通各个平台的账号与网友互动,网感超强,紧跟热点。 在得知最近高中生很喜欢“小八玩偶”,马家辉立马到饰品店买了一个在社交平台发了张,点击率是他与窦文涛合照的五倍。 窦文涛称马家辉整天在自媒体平台“卖俏”,研究年轻人喜欢的玩意儿,对此,马家辉说:“没有啊,我本来就俏。” 写了三十多年专栏,马家辉在报纸的固定右上角,写短短几百字的“豆腐块”,篇幅不长,倒也有些趣味,却迟迟没有写一篇小说,总感觉配不上“作家”二字。 敏感如他,有次到徐克家中吃饭,施南生开玩笑说马家辉不是作家,因为作家要创造出一个想象的空间。 他的家庭便是香港湾仔的缩影,小时候的马家辉坐在麻将桌旁边一边做功课,一边偷瞟舞女裙子露出的腿。 湾仔是他心灵上的故乡,青春成长的快乐和烦恼都与这里紧密相连,他看到的很多故事基调都是悲伤的。 马家辉也会带着文学界的朋友到湾仔溜达,内地的莫言、余华都享受过这等待遇,马博士亲自当导游,请吃饭,自带讲解功能。 路线一般是从骆克道、卢押道到修顿球场,再到和昌大押,之后是圣佛兰士街、日月星街,再绕回庄士敦道,他都能讲出些故事。 《龙头凤尾》中全部是广东话对白,保留记忆中的味道。亲眼目睹香港半个世纪的变迁,马家辉感到记忆中那个暧昧潮湿、有人情味儿的香港渐渐消失,变得不可理喻。 2016年,喜欢豪车的马家辉,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拿到版税后,他把自己的保时捷换成了法拉利,没多久后他又躲回书房。 马家辉有“恐人症”,不过这不影响他交友广泛,林青霞从马家辉在《明报》时代便是他的忠实粉丝,散文集《窗里窗外》的诞生,便是受了马家辉的鼓励。 直到黄霑去世,林青霞伤心不已,终于决定开始写,并将回忆黄霑的文章刊发在了马家辉当时就职的报纸上。 他用心找到浸会大学多年前的一张晚宴菜单,题为“张爱玲送给友人爱丽丝的食谱”,有三道菜的名称、食材与做法:锅巴虾仁,核桃鸡丁,香酥鸭。 马家辉和朋友们不擅长做饭,便叫了外卖,找了好几个上海菜馆都没有这几道菜,终于在尖沙咀一家老店订到,拿到家后分盘摆桌,外观尚可,可吃到嘴里实在不是那么回事。 他说:“许多香港男子被父母取名家辉,有地位或无地位,有财富或无财富,都一样,家在名上,家在心里,不可无家。” 马家辉提起妻子,总是掩不住的喜悦,“我爱的人要回来了,待会我们要吃火锅。”“真好吃,我太太呢,快叫她也来吃。” 结婚三十余年,两人独特的相处模式让这段婚姻始终保持新鲜,马家辉与妻子有各自的房间,称为东宫西宫。 多年前,马家辉去幼儿园接女儿,他耽搁了一会,急匆匆赶到空荡荡的教室,女儿抬起头看见父亲,眼睛里的喜悦,照进他心里。 做了一辈子文字工作的父亲,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遗言,马家辉很伤心,也意外收到父亲留给自己的时光礼物。 有一位长辈从老校刊里,找到马家辉父亲读小学时写给家人的书信。马家辉读着读着哭了,他仿佛看到儿时的父亲在写信,突然倍感怀念。 人老了是在一瞬间,父亲在世时,学会了用通讯软件,总是沉默寡言的父亲经常通过聊天工具,问儿子今天吃了什么。 他从未想过严厉了一辈子的父亲,会对自己说“对不起”,父亲生病后,马家辉回家照料,他发现父亲脸上总挂着笑意,那是一种不好意思的、要麻烦你的笑容。 父亲去世后的中秋节,马家辉与家人们聚在一起赏月,准备了月饼和其他食物,还准备了父亲生前最爱的洋酒和炸春卷。 他认为一个作家,读者打开书看到作者简介,“马家辉,59岁吞枪”,形象多伟大,会成为不朽的传奇。 这几年,年龄在马家辉身上渐渐显露一些令他不喜的踪迹,最明显的便是体力和精力的衰退,他很容易感到累,需要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前几日,马家辉来到北京,想去地坛公园晒太阳,因为满60岁就可以免门票,马家辉硬要把钱塞给售票员。 |
---|---|
☛ 1024社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