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5891
威望: 15902 点
铜币: 14192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8-04
0楼  发表于: 2024-08-04 16:11
 | 编辑

深度解析《寄生虫》:一个娱乐化的阶级寓言

  不久前,韩国电影青龙奖揭晓了,韩国著名导演奉俊昊指导的《寄生虫》一骑绝尘,获得第40届青龙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等五个大奖。能获得如此佳绩,并不奇怪,因为就在不久前,《寄生虫》就已经获得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大奖。
  可能很多国内观众对奉俊昊导演还不太熟悉,但他执导的电影《杀人回忆》,《江汉怪物》、《母亲》、《雪国列车》等影片就大大的有名了。
  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万斯先生以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如何从底层社会,通过努力进入中产阶级的励志故事。
  万斯出生于一个多灾多难的、因毒瘾而支离破碎的阿巴拉契亚家庭,尽管出生社会底层,但万斯没有放弃希望,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考取了耶鲁大学法学院,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可是,励志故事毕竟是少数,对于多数处在底层的人来说,生活本身就很艰难了,除非具有超乎寻常的学习天赋,否则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奇迹出现。
  想要学习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可是,金基宇住在哪呢?全家四口人挤在一个老旧小区的半地下室,因为房间小,全家人做什么都要挤在一起,除此之外,还要应付半地下室的各种问题:与虫子共处,永远也修不好的电器,不通风的环境,以及时不时出现的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比如喝醉酒的醉汉在窗户边撒尿等。
  尽管有这么多问题,这个半地下室起码还给他们一家提供了一个独立住所,而朴社长的保姆,甚至连一个固定住所都没有,她的丈夫不得不住“寄生”在朴社长家的地下室。
  由于没有固定工作,金基宇的父母不得不每天为生活奔波,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钱来培养金基宇兄妹俩。和上层社会的孩子相比,贫困家庭的父母更遵从自然成长。所谓自然生长是指: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休闲娱乐方面,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睦,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社会结构与个人经历之间存在一种交互作用。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会给其家庭成员带来不同的资源储备去应对未来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所以,即便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在童年时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由于其中没有价值传递,孩子也不能从中真正收益,面对未来,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很少能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对他们来说,父母常年为钱奔波,周围亲戚或朋友跨越阶层的艰难让他们生来就带有一种局促感。
  而有钱人家的孩子就不一样了。由于在童年时期就享受了父母更多的资源,所以他们能学到许多学校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而这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更加游刃有余的处理问题。
  影片中多次对多颂的画进行了特写,作为一个小学生,能创作如此优秀的绘画一定与平时的刻苦训练脱不了关系,而女儿多惠呢,因为英语不好,所以朴社长长期聘请家庭教师上门补习。
  这让我想到了一本畅销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作者是人类学家薇妮斯蒂·马丁,在这本书中,薇妮斯蒂以人类学家的专业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纽约上流人士后代们激烈的人才竞争。
  虽然自出版以来,这本书遭到了不少质疑,但其中关于上流社会对下一代学业的重视,以及为孩子克服困难所做出的巨大的努力确是真实存在的。
  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精英教育是环环相扣的,比如想进好的大学,就必须进入好的中学,想进好的中学,首先要进好的幼儿园,所以上层人士的孩子自3岁起就要接受“EBR幼儿园标准考试”,所以这些孩子出生后6个月就要进行专业的早教辅导。
  名校除了能够提供快节奏、高水平的课程之外,还为学生们提供大学的先修课程。可以说,进入这些学校,考入大学的几率达到了90%。
  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掌握教育阶段的核心资源,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而这是贫困家庭做不到的。
  在教育费用支出有限的前提下,有钱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而教育又是获得理想工作的重要途径,所以除非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否则穷人想改变现状就会变得非常艰难。就好像实现了“美国梦”的万斯,也是因为进入了名校才改变了命运。
  在电影中,金基宇也希望能够通过考上名校来改变命运,不幸的是连续四年都没有考上,妹妹因为没钱培训,连考大学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只能重复上一代人的人生轨迹生活下去。电影的“反团圆式”结局似乎也预示了这一点。
  “那些拥有同等水平和能力并具有相同的意愿来使用它们的人来说,无论它们在社会制度中的初始地位如何,都应当拥有同样的成功前景。”
  如果许多人的心理成长模式由于不幸的家庭环境而导致他们“未能做出努力”,从而没资格去获得哪些他们有能力可以获得的优势,那么“公平的机会平等”就没有实现。
  按照罗尔斯的理论,金基宇没有获得成功完全是因为他不努力、不愿意发展自己的才能造成的,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金基宇的爸爸年轻的时候创过业,但是没有成功,妈妈是一名链球运动员,得过全国链球锦标赛第二名的好成绩,金基宇四次大学落榜,也是因为他非名校不考,他们曾经努力过,却依旧没有成功。
  针对金基宇一家的问题,美国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托马斯·斯坎伦持有有另外一种看法,在他看来,罗尔斯的“公平的机会平等”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穷人是否处在足够好的条件之下来发展他们的才能。
  这种前提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因为有钱人的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从而在日后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穷人的孩子根本没有机会接受这种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
  为了消除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各个国家都做了许多努力,比如改善公共教育,但教育和师资力量的短缺,加上有钱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继续占据有利资源,会不计成本的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所以,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完全是因为他们的不努力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但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朴社长也不例外,在电影中有一个意象被反复提及,这个意向就是“气味”。“气味”表面上看是因为金基宇一家用了相同的洗衣粉所以导致气味相同,实际上这是上层社会的朴社长对底层人民金基宇一家歧视的体现,反映了贫富阶级的差异和对立。
  电影中,没有对如何消除阶级差异进行探讨,因为阶级差距是一个极为宏大的命题,不是一部电影能够讲的清的,但并不能说《寄生虫》就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尤其是电影中所表现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