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5477
威望: 15488 点
铜币: 1377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7-10
0楼  发表于: 2024-07-04 16:50

杂谈 87

  》是个非常非常血统纯正的商业类型片,这种血统纯正的商业类型片其实没什么可以写影评来评论的,因为没什么槽点啊。
  网络小说作家,可能是对人民群众需求变化最敏感的一群人,早在11年,网络作家们就开始感觉到整体风向的改变了,于是作品也纷纷发生了改变,对比一下11年前后的网络作品在价值观方面的倒向,你会很清楚的发现这个变化。
  举个例子,有个网络作家叫赤虎,他的《商业三国》等作品,对西方那一套推崇得一塌糊涂,当时很红火,但是最近他已经不行了。因为他的价值观导向已经完全背离了现在的风向,15年年会的时候我见到赤虎,因为年会聚餐的时候我坐在他对面,所以聊了几句,当时我在讲知乎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有多强大”下面一个高赞回答,内容是中国生产了多少粮食又消费了多少,结论是中国人生产和消费了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蔬菜、百分之45的鸡蛋、百分之74的水产品,百分之95的鹅肉等等等等,然后坐在对面的赤虎一脸不屑:“瞎吹牛,典型的宣传,西方人吃那么多蛋糕,中国人有多少能餐餐吃上鸡蛋?还有日本人那么爱吃鱼,怎么可能让中国吃掉百分之74的水产品?”
  当时我在一帮大佬中还算萌新,而且毕竟当年仰望过商业三国和五胡烽火录,所以转换了话题,现在有机会我一定会和他好好的辩论辩论。
  看看近几年的网络作品,除了直白的“特种兵系列”和“兵王系列”之外,还诞生了一大批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作品,甚至还出现了《赤色黎明》这种在过去大家认为绝对不会出现的作品,所以网络作家早就意识到,主旋律可以爆发巨大的商业价值。
  就拿闪光少女来说把,民族乐VS西洋乐,多主旋律啊,多爱国主义啊,女主角那一句“扬琴自波斯传入,和钢琴是同门兄弟你凭什么瞧不起扬琴”多掷地有声啊!后半部那民乐VS西洋乐用《野蜂飞舞》斗琴的场景,多燃啊!你宣传的时候老老实实的抓住这个爆点,排片再少也不可能只有现在这点票房啊。
  多好的电影,就给宣传方向给毁了,老老实实走主旋律宣传路线,不但能收获票房,还能讨好一把有关部门,保不齐下一部作品就有官方投资能玩一票大的了。
  就如前面所说,《战狼2》是一部血统纯正的商业类型片,我觉得没必要给战狼2套上太过耀眼的光环,我想吴京自己大概也没想拍什么不朽经典留名影史,但是这部片一定会在中国影史上留名,因为他已经取代了《湄公河行动》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个标杆。
  电影的套路是非常常见的好莱坞套路,符合一般好莱坞类型片的剧情逻辑——注意,剧情逻辑和现实逻辑是两回事,很多符合剧情逻辑的情节设置,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这个不管哪个国家的电影都有。
  哪怕是印度电影,他也存在自己的剧情逻辑,在剧情逻辑上是自洽的。举个例子,三傻大闹宝莱坞最后,阿米尔汗抖出自己的身份,自己竟然是国际闻名的大科学家,有诸多专利,这个情节的设置完全符合剧情逻辑,但是却不符合现实逻辑。
  《战狼2》也是这样,很多人在争论导弹能不能打这么准,影片中这个情节是不是符合现实,而我想说,对地攻击的导弹战斗部动辄100+公斤的TNT,这个爆炸的威力只炸一个坦克那是想太多了。最近一段时间风靡军坛的我国产107毫米火箭炮,整个火箭弹才18.8公斤重,装药重量估计5公斤都不到,爆炸威力已经丧心病狂,深受中东冲突各方以及非洲军阀的喜爱。而我国产的152毫米榴弹炮的杀爆弹装药6公斤最后,绝对杀伤半径已经超过30米,一个152毫米炮弹落在篮球场正中间爆炸(假设它穿过了顶棚),整个篮球场里的人基本都得死,幸存的也被震傻了,几十秒内回不过神来。
  现在,你明白一个带着100多公斤TNT的导弹下来是什么情况么?一发过去那些停在一起的坦克全都瘫痪才是正常,没被炸烂的里面的乘员也被震晕了,而坦克周围那些软目标全都都得死。
  想想看当年我们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一枚激光制导炸弹直接击穿了所有楼板在地下室爆炸,都能炸死三个炸伤20多个,这可是有地板和各层楼板挡住了破片弱化了冲击波之后的结果——你难道以为这些死伤者当时都在地下室么?
  所以战狼2里的导弹天降,光看这个攻击的威力,那就是不合理的,这个情节就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没有人会对距离己方人质那么近的目标发动导弹攻击——我是说,除了毛子以外没有人会这样,但是这个情节它符合剧情逻辑,那个时候就是要这样设置。
  在我看来,《战狼2》现在所有的争议点,都是这种剧情逻辑上合理,现实逻辑上不合理的东西。这真的没什么可争的,全按照现实逻辑来,很难弄出很好看的东西来,能做到既符合现实逻辑,又把作品拍好看的,那都是大师。
  不过不是所有大师的作品都符合现实逻辑,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大师在抱着“现实逻辑去死吧”的态度创作着作品,比如昆汀,杀死比尔符合现实逻辑么?符合个鬼啊!
  一个商业类型片,你要求那么多做什么?就好像相声,你听完笑过不就完了?非要追求相声都有意义能让听者学到点东西,那可能吗?
  当然确实有能反应社会现实,艺术水准异常高的相声段子,比如单口大师刘宝瑞说过一个《黄半仙》,那个就很有现实意义,完全可以当成讽刺旧社会的荒诞幽默大作来看,解放后的相声里也不乏这样的作品,比如冯巩牛群的经典《小偷公司》,但是那样的东西中国相声发展了那么多年,才几个啊?
  《战狼2》毫无疑问很好看,而且又是现在急缺的主旋律商业片——别跟我说建军大业,那个叫主旋律片不叫主旋律商业片,所以《战狼2》有现在的票房一点都不奇怪。
  实际上,看最近两年的主旋律片,只要老老实实的按照商业片的规律来拍,票房都不错,《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票房差么?
  只不过《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动》都是香港导演的作品,不得不说,香港导演在商业嗅觉上还是比导演敬业——不对,导演也许也察觉到了市场风向的变化,但是他们没有把自己当商人,他们实际上是一群投胎投错了的公知,骨子里就不想拍主旋律,因为在他们脑子里只有美国的那套普世价值,他们很多人背后都站着美国金主。
  而香港导演中很多人是纯粹的商人,什么赚钱他拍什么,中国观众对主旋律有需求,他就来拍主旋律了。林超贤就是这样,去年有湄公河行动,今年又有他的红海行动,看起来这位香港导演是尝到甜头了。
  实际上,在智取威虎山成功以后,就有更多香港导演想要来吃主旋律饭,但是方法不对,洪金宝的《我的特工爷爷》就用力用错了方向,而彭顺的《我的战争》明显是因为导演没拍过战争片没经验才遭遇了滑铁卢。
  可以说,《战狼2》是中国内地导演第一次拍出合格的主旋律商业片。我记得《战狼1》上映的时候,就遭遇了一堆业内人士的冷嘲热讽,客观的讲,《战狼》初代算是个半成品,相当多地方粗制滥造,当时我给了个不错的评价是因为这片的敢于逆着电影业界的主流看法奔跑,有些我特别特别讨厌的导演和影评人在骂《战狼》,所以我挺他,你真要我写文章具体的赞美战狼,你得给我钱。
  《战狼2》就像一个响亮的耳光,扇在了电影业界主流的脸上,代表业界主流意见的那些影评人酸溜溜的评价,我看着可开心了。
  但是展望未来也有一些问题迫切的需要我们解决,比如说,中国在外国的行动还太少,能用来做题材的东西太少,今年两部作品的原型都是也门撤侨,我迫切的期待中国采取更多可以成为影视创作灵感来源的境外行动。
  要不然又会出现大家一窝蜂的拍朝鲜战争拍对越自卫反击战拍珍宝岛的情况,先进的现代化装备无法登场啊……
  说到这,昨天的杂谈扔出来以后,有人在评论里指出,我不久前还表示洞朗地区不值得动武,现在又要打,自相矛盾。
  洞朗地区这个地方,确实不值得动武,因为这里真的没什么价值,打赢了也不会拿到任何实质上的好处。
  我要求打一仗的原因和洞朗地区,甚至和印度都没有关系,而是因为我们需要一场对外的战争来增强信心,尤其是增强人民对军队的信任度。外国势力支持的那些报纸和媒体,早就把政府的公信力破坏殆尽了——这里面也有政府内部的庸官的功劳,但是西方势力对我队的公信力的打击一直没有什么成效,但是这不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多不够好,他们比我们的渣渣宣传部还有只会搞才子佳人的文化部强多了。
  西方在抹黑我军这事上一直没有成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威胁确实存在,而且美国人还很配合的炸了一次我们的大使馆,让全国人民都感受到了这种外部威胁,另一个原因就是军队一直在做事情,98抗洪08赈灾,一直冲在最前面的军队给人民营造了一种“遇到事情就找迷彩服”的固有观念,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内心,中国人遇到大灾第一反应都是“解放军在哪里在哪里”。
  但是我们毕竟是从93年两山轮战正式结束后,24年没有打仗了,军队需要实战检验,人民需要战果振奋信心。
  光展示肌肉已经不够了,我们需要实打实的用五常之拳打碎点什么才行。战争是增强民族性格的最佳方式,我们不但要打,还要碾压,我长久以来都在强调我们自己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但是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巴顿将军说得好:“我们自己不英勇牺牲,我们要让敌人英勇牺牲,让他们来做!要用敌人的血和脑浆来洗我们坦克的履带。”
  其实印度人入侵洞朗,也不是为了什么现实利益,对他们来说那个地区也是可有可无的,他们要的是麦克马洪线,入侵洞朗地区把边境线往前推进一点,对于这个大目标来说没太大意义。
  印度入侵洞朗的理由,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他们现在的当家莫迪搞的新政不得人心,所以他要转嫁国内的注意力,加上他要访美了,得做点事情提高美国爸爸对他的关注度。
  所以印度选的地方正好是没什么价值的无人区,真要冲着实际利益来,有的是更好的选择。印度就是在赌中国不会为没价值的地方动手。
  所以我才说,这次动不动手很考验的魄力,因为这不是一次必要的战争,就好像英国打马岛,你分析一下很难说这场战争英国赚到了什么,甚至有人认为英国打马岛从纯粹的利益角度来讲是亏了,但是你要知道,英国在打马岛之前国内正处在不稳的状态,撒切尔因为对爱尔兰共和军的强硬态度支持率骤降,她的很多改革寸步难行。
  但是一打马岛战争,撒切尔政府支持率飙升,本来已经很低的民族凝聚力也大幅度提高,仿佛一时间英国人又找回了当年女王统治万顷波涛的感觉。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