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5659
威望: 15670 点
铜币: 13960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7-20
0楼  发表于: 2024-07-20 16:09
 | 编辑

粉丝眼中神话影迷眼中“笑话”?诺兰在影史到底什么地位

  《奥本海默》的热度已经过去了,现在写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冷。但最近没有什么聊的,还是写写诺兰吧。我相信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诺兰在全世界是一名非常成功,知名度很高,但在评价时争议却较大的一位导演。
  那就是在粉丝和不少影迷中诺兰是导演之神。这样自然有人将对方贬低得一文不值。如果这还只是属于正反双方的骂战,但如果有人拿出诺兰没有拿什么大奖,再到什么知名电影杂志,权威媒体每次影史大导演排名什么的,诺兰的排名往往都不高,甚至可能都上不了榜。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不解,既然诺兰这么受欢迎,但为什么他却很少拿奖,甚至在影史导演排名还不高呢?
  这就涉及到根本的一点,那就是那些大导演排名为什么高。电影则基本上有文本、光与影、内核表达、以及和工业技术等等层面。电影这个文化载体是非常特殊的(它是三维的),导演通常要在这几条有比较大突破和贡献,他的影史地位才会高。
  这种贡献大概又能分为商业片与文艺片两种,文艺片是小众的(基础科学),商业片是大众的(商业产品)。但还有一种叫做类型片(应用科学),商业通常都是用类型片包装。
  这里用我经常举的中国导演的例子,武侠片是非常典型的类型片,如果说到华语武侠片代表大导演,99.9%的中国观众都会选择徐克,但如果要讲中国武侠片的贡献,所谓的影史导演排名。
  以2023年版TSPDT的影史最伟大导演TOP250榜单为例,你会发现除了李安中后期在好莱坞拍了些商业类型,中国导演都是文艺片导演,至少是凭借早期艺术成就上的榜,唯一上榜排名还高的中国类型片导演是胡金铨。
  5060年代,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彩色电影的时代。但电影这个艺术在叙事文本、光与影、镜头语言和内核等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胡金铨之前的武侠片、武打设计多数是一招一式的武打片。镜头语言上,要么粗制滥造(毫不讲究);要么保留传统戏曲风格(突破性不足)。叙事文本上,要么是传统中国行侠仗义,江湖仇杀。要么是下的民间传奇,野史爽片;
  这个一眼山水画、水墨画的构图,光与影突破和创造性,你想想在70年代左右代表什么。胡金铨对华语武侠片、古装片还有很多巨大的贡献。
  比如我们每每看到徐克的武侠片像《新龙门客栈》《倩女幽魂》等等,多方人马汇聚客栈,然后明争暗斗、博弈冲突、最后突然搏杀等等觉得很精彩。
  实际上,这套中国传统文化里客栈小空间镜头语言,以及戏剧冲突处理模式都是胡金铨奠定的,说得难听点就是人家玩剩下的。
  比如胡金铨《大醉侠》《龙门客栈》就把这套玩得登峰造极。不但徐克的武侠片,李安《卧虎藏龙》玉娇龙大闹客栈也是致敬。
  胡金铨后期的《空山灵雨》《山中老人》,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感玩到一种极致。至于《侠女》那场竹林打斗,《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绣春刀2》全部都在致敬。
  电影这个文化载体厉害也厉害,它能包含所有艺术。但它局限也非常局限。因为就是色彩组成(光与影),是镜头拍摄(空间感),有时长限制(时间感),有文本(叙事与节奏),最后是内核的思想水平(这条往往不强求)。
  比如我说胡金铨多厉害,一定会有人说谁还看他的电影,谁还听某某的音乐。实际上在电影基础发展到头情况下(流行音乐也一样),你们看的东西,追捧的东西,全是人家当初奠定的,玩剩下的。
  胡金铨的武侠片就是类型片,也是商业的(当时都破了票房纪录),但它在艺术性追求的作者性强得多,对于类型片开创和影响力上要高得多。
  我们再说说诺兰,电影史发展大概是这样:早期实验(1880年代-1890年代)、默片(1890年代-1920年代)、有声电影(1920年代-1930年代)、彩色电影(1930年代-1950年代)、新浪潮运动(1950年代-1960年代)、商业片时代(70年中后期至今)
  因为东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导致文艺的发展也不同。胡金铨算是早期奠定华语电影基础时期,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9年过后,但除了后期才出来的王家卫,导演徐克、吴宇森等都是商业片导演。
  所以,库布里克类似胡金铨,奠定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到商业片之前电影基础语言;斯皮尔伯格有点像徐克,继承前辈再发扬光大,并且有所创造和突破,他们的电影的商业性上,传播上,影响力,观众喜欢上才是世界最广泛的。
  但导演界徒子徒孙差了些,文艺界的影响力差了些。诺兰时代则没有类比了,因为香港电影已经衰落了,那么诺兰到底差在哪里?
  据我观察,库布里克之前世界电影大宗师,要么像欧洲大导演专拍文艺片,要么大导演就专攻一个类型。比如希区柯克的惊悚悬疑片;卓别林的喜剧片,奥逊·威尔斯的专记片(成就最大)。
  库布里克是当时唯一多题材,最终却在电影美学、电影镜头语言、电影叙事文本、甚至是表达内核上每拍一部,每一部都是影史永恒神作,每一部影响后世非常深远的大导演。
  库布里克巅峰时还没有进入商业系列时代,这是1977年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后奠定的。再根据上面分析,这样大概就能划分成三个赛道。
  库布里克后,美国同样多题材代表大导演确实是斯皮尔伯格,我认为另一个是雷德利斯科特,再下一代就是诺兰了,我们拿同题材同作品进行比较一下。
  《流浪地球2》上映时我曾写过科幻影史对比的稿子,我找了很多影史科幻电影榜单《星际穿越》排名很低,甚至上榜都困难。评论里就全是骂我的小鬼,但如果你真懂科幻片,真懂电影,这个对比你就知道有多直观了。
  如果还要拿上一代大导演不同题材影史神作例子大概是科波拉,黑帮片有《教父系列》,战争片有《现代启示录》。和科幻《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经常一二名,战争片就是《现代》和《全金属外壳》。
  诺兰的《敦刻尔克》《奥本海默》玩三线年有部黑色电影叫《奇爱博士》,当时他就探索电影叙述风格,放弃传统类型片中冲突叙事模式,转而采用三条线索并驾齐驱的叙事结构——
  库布里克还有一部欧洲古典文艺片《巴里·林登》,科幻片、战争片、恐怖片、悬疑片、剧情片、cult片全部拍到极致,库布里克为何是电影之神相信大家理解了。
  这完全是斯皮尔伯格的赛道,历史上能开创一个影史系列是大导演,两个就是宗师了,斯皮尔伯格这个赛道就有三个。
  《大白鲨》系列开启鲨鱼片;《夺宝奇兵》系列开启了盗墓探险片;《侏罗纪公园》系列开启了恐龙片,有类似影响的电影太多。
  诺兰只有一个,也是最值得一提,影迷眼中永恒神作的《蝙蝠侠三部曲》。这个三部曲非常亮眼,尤其是第二部《黑暗骑士》。但问题在于超英电影一直非常商业化(俗称爆米花),之前定位也非常商业化,一直没有什么影史神片。
  但是,我觉得它会像2022年的《新蝙蝠侠》一样,用侦探片风格去拍超英。和爆米花流水线超英片不同,三部曲如果能节节攀升也非常经典,但影响力就很难说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斯皮尔伯格真正拿到奥斯卡的是《辛德勒的名单》,拿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这部片子相对文艺,作者性要高得多。跟着《大兵瑞恩》再拿了个最佳导演,哪怕是斯皮尔伯格,青睐文艺片的欧洲三大也就拿了个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22年拿的)
  马丁·斯科塞斯一票影史经典都没拿,直到2002年的《无间行者》(你很难说好莱坞是不是故意的,翻拍香港电影就能拿)。
  诺兰这类作者性电影严重不足,如果要追溯就是《蝙蝠侠》之前的《追随》《记忆碎片》《白夜追凶》等类型片,这就属于悬疑片。
  上一代好莱坞悬疑片代表性大导演是大卫·芬奇,作品有《》《搏击俱乐部》《消失的爱人》等等,马丁·斯科塞斯还拍了一部悬疑片神作《禁闭岛》呢。
  以我浅薄知识来看,诺兰电影在文本,光与影、技术和表达等层面确实创造属于他的鲜明风格,辨识度很高,也非常的成功。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对比影史大导演,诺兰在这两点上都还不够。
  二是在类型的创造性和突破性不够,这导致在类型的影响力有些欠缺,他作者性电影又少,最终导致就有点上不上,下不下的了。
  其实电影节奖项这个东西也有规律,学院派有自身品味、人情关系和商业潜规则(甚至是正确),这里说个笑话:库布里克是没有拿过奥斯卡的,欧洲三大就有威尼斯终身,但他在电影史什么地位没点数。
  所以,我一直觉得诺兰拿不拿奖并不是主要的,但经过上面的分析。他为何在影史上面评价不高,影视导演排名也不是特别高的原因,我相信结论已经非常明显了。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电影2090 » 轻松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