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5477
威望: 15488 点
铜币: 1377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7-10
0楼  发表于: 2024-07-05 16:33

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新质动力·影像未来主题论坛召开

  5月16日,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新质动力·影像未来主题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顺利召开。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来自影视领域的近20位专家学者、产业管理者,聚焦于影视行业在技术变革下的新特点、新趋势,探索新质生产力与影视产业结合的未来前景。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党委孔毅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促进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共同探讨影视产业各个环节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形成全新生产方式,催生出文化新质生产力。
  珠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闵云童肯定了大学生电影节为珠海市、大湾区文化建设贡献的力量,期待本次主题论坛为新质动力助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点亮影视未来提供丰富的学术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肖向荣表示希望论坛秉持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宗旨,立足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征,探索新质生产力下影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为了深入了解当下大学生爱看什么、想看什么,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大学生观众群体的重要数据,今年大学生电影节开展了全国大学生观众观影大型调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荣誉推选团主席陈刚教授代表组委会在主题论坛上发布调研报告。报告的具体内容后续将通过大学生电影节官方公众号等平台对外发布。
  新质动力·影像未来主题论坛上午场,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刚主持,6位专家从多个角度对新质生产力下影视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作学术点评。
  在题为《AI时代的中国文化基本逻辑》的发言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带领大家重新审视中国电影如何内在对齐,她认为虽然我们即将走入智能化时代,但是影视创作中中国文化的基本逻辑是不变的,内在的对齐变成了比智能化更难的问题。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总工程师刘达探讨了电影科技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议题,他指出,在未来电影科技朝着虚实融合、创新提质、智能升级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创新型影视人才培养要立足国家战略、时代特征、行业需求和技术趋势。
  上海戏剧学院副校长聂伟教授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电影的新视景展开探讨。AIGC如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视景?从媒介考古的考察视角,生成式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的线性技术进化,基于此的视听场景建构仍属于过渡性媒介。
  在《元宇宙中电影制作的未来》主题发言中,北师港浸大文化与创意学院院长庄以仁结合自己既往的项目成果,描述了电影科技从二维到三维,再到360全景、元宇宙的发展变化。他讲述了元宇宙、虚拟制片、虚拟影院等对于整个电影行业将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真实可感的案例展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前景。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影视人才创新培养。他认为全行业首先要建立关于AI的关键性认知,以欢迎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想清楚人工智能的适用场景与方法。其次要从传统电影思维转到智能化思维,其关键是计算思维。应利用AI创作的新思维同影视创作深度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华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网络影视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言中指出在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下,应该倡导文化原创性,倡导中国文化主体性。新质生产力必将推动中国网络影视创新,促进中国网络影视提高质量,赋能中国网络影视在海内外广泛传播。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对上午的几位专家的发言作出学术总结。他认为几位专家的精彩在于不同维度的何在之问,实际上阐述的是新质动力带来的影视行业变与不变的未来景观——变的是形态、是观念、是维度,不变的是文化之根、文化之源、文化之魂。
  下午场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主持,6位专家与行业创作者对科技赋能影视的价值发表了真知灼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作学术点评。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娱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