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5905
威望: 15916 点
铜币: 14206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8-06
0楼  发表于: 2024-08-06 15:25
 | 编辑

后浪电影推荐 张雍影评集《少年的镜子》真诚而有力量的思考

  00后影评人、诗人张雍的首部影评文集。从千禧年到现在,从天涯、西祠,微博、豆瓣到如今的短视频,影评的形式随着社交媒体的演变而逐渐多元化。
  21 世纪初期,以西祠胡同、天涯论坛电影版等为代表的影评人社区曾经是影评业态的新世纪景观,及至时下活跃在影评业界的诸多意见领袖,都是乘着彼时的互联网东风,扶摇而起的中国第一批独立影评人。2006 年,以图文并茂的长文章为形制的新浪博客正式上线。在这个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创办自己的文化专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80 后”作家韩寒。彼时,他曾在博客平台上发布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其中也不乏影评文字。以至于韩寒准备转行拍电影的标志之一就包括“停止在博客上写影评了”。2009 年,作为初代互联网巨头的新浪再次上线了微博社交平台。与方兴未艾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亲密绑定的微博,迅速迭代了新浪自己建构的博客帝国。140 字的限制很快成了流媒体时代的数字公民们发表意见的篇幅标准,包括影评在内的意见表达并未受限,而是积聚暴增。随之而来的是主流话语关于碎片化、乌合之众的批判和破碎之后再难整合的大势所趋。2011 年,腾讯推出了微信。谁都想不到 11 年后的今天,这个绿色背景的小程序竟发展出一个遮天蔽日的互联宇宙,几乎可以涵纳衣食住行、工作、社交、恋爱、教育等一切在内的无涯场域,当然也可以在这里写影评。除了半私域半公共场所的“朋友圈”外,2013年微信又推出了“公众号”业务,不仅彻底夺取了新浪博客、微博坐拥的意见场桂冠,更为公众号经营者们提供了赚取广告收益的可能性。与博客时代的知识分子写稿为博名不同,公众号直截了当就是一门生意,影评公众号也不外如是。微信场域下的中国电影批评生态再次迭代,以“毒舌电影”为代表的影评公众号甚至成为资本的宠儿,频频爆出过亿融资的新闻;同期,与经营性的公众号影评相对的是点评的兴起,豆瓣、猫眼、时光网等平台上动辄几十万计的星评,成了新片上映前后决定其票房几许的必争之地。2016 年,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的集中出现又逼迫着经营性的影评号向视听主播进化……
  短短 20 年,中国独立影评从无到有,随着传播媒介的数轮迭代变换着样子。我们不知道在中文互联网这个硕大无朋的广袤世界内活跃着多少独立影评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大大小小的媒介平台上开垦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并以这虚拟的家园为据,持续写作、持续发声的行为。偶尔,一句牵动情绪的表达,换来成百上千的点赞;更多时候,他们埋没在众声喧哗的洪流之中,成为可被算法捕捉的一个数字。本书作者张雍亦是其中一员,他在豆瓣、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开号,坚持不懈地发表着自己的独立见解,短短数年积累下影评文字百余篇。现在,他将这些文字删削节选付梓印刷,用公开出版纸质书籍的形式对抗互联网的虚拟化、碎片化。抛开以上所有历史、社会、技术、资本、名利的喧嚣,在应承为张雍小友写作这篇序言的时刻,我脑中升起的是这样一个疑问:我们为什么写影评?答案也竟接踵而至:因为喜欢看电影。
  在最初,我想将本书的书名定为《崭新的电影史》,以此来“标榜”本书所关注的电影都是“新鲜”的。在经过编辑老师的建议与我迅速地考虑以后,确实是感觉以“电影史”为名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所以最后将本书命名为《少年的镜子》。
  之所以想到了“镜子”,一方面是因为我在写影评的时候,动不动就要用“镜像”这个语汇;另一方面,我想,于我而言,电影确实是如同镜子一样的存在。记不清有多少次,在看电影与写影评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个人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投射到某个镜头、某个角色、某个色彩上面。
  说来惭愧,在很多年以前,虽然偶尔也写一写电影评论,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位“影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的我对于这个身份略感“不屑”。在当年的我看来,做电影,就是要做导演、演员、编剧,活在镁光灯下,成为被研究的、被评论的人。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以及那时候对于舞台剧的好奇心,所以当我误打误撞地在艺考进入北电电影学系面试的时候,表现得随心所欲、一塌糊涂。
  后来,记不清是在哪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要以电影评论为志业,甚至萌生出了要成为“中国的巴赞”的雄心壮志。固然,我可以在此“夸夸其谈”电影评论所承担的重大使命,但是“写影评”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便 在于——为我提供了与电影发生联结的可能与机会。
  当我无数次被电影的“光晕”所击中的时候,我会不由得心想,即使我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名字走进电影史,但是只要还能一直做电影的观众,便是一件幸事。
  感谢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学院和戏文系不仅教给了我知识,还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艺术的真谛。在此特地感谢蔺文锐老师、安莹老师、颜全毅老师、王强老师,多年来耐心聆听和解答了我很多“懵懂无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诸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到了老师们对于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对于文学艺术的坚定。当然,还要再次感莹老师愿意为本书作序。
  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在我痴迷于电影的时光里,已经记不清看了多少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理论著作。当然,我也曾经无数次幻想和下定决心,未来要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一本关于电影的著作。一晃时间过去,美梦成真、未来已来,当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感恩之情。在此,感谢编辑苗老师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心血。
  感谢远在天堂的安德烈·巴赞,每次当我感到迷茫之际,我都会重新返回到“电影是什么”的追问与思索。
  最后,我想把祝福送给本书: 希望等几十年后,甚至是一百年后,《少年的镜子》能够成为未来的电影研究者的“参考文献”。 尽管那时候,我的肉身或许已不在人间,但是我的思想仍然在文字与光影之间,期待着一场又一场的“隔空对线 日
  张雍,出生于2000年2月10日,青年诗人、电影评论人。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十七岁出版诗集《过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八岁出版诗集《且问永恒》(河南人民出版社)。曾获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一等奖。
  电影评论集《少年的镜子》主要收录了张雍从2020年到2022年间发表的70篇电影评论文章,前35篇为中国电影评论,后35篇为外国电影评论。
  在这七十篇电影评论里,有些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分析一部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观照;有些则是从剧作理论、美术构图入手,去探讨一部电影的艺术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探讨的70部电影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新上映的电影,其中最新的一部电影为2022年6月底正式上映的《人生大事》,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时效性很强的电影评论集。
  闯入者的人间观察—评电影《吉祥如意》/ 009由时代呈现走向个人记忆—评电影《你好,李焕英》/ 011表演下的世间百态—评电影《人潮汹涌》/ 013“长姐为母”的悲剧叙事—评电影《我的姐姐》/ 016马福礼在行动—评电影《第十一回》/ 019风雪夜,盼黎明—评电影《悬崖之上》/ 022阶层之痛与人性之弱—评电影《秘密访客》/ 025生活,或许本该如此?—评电影《寻汉计》/ 027情之至,生死又如何—评电影《白蛇传·情》/ 029一首漫长的夏日终曲—评电影《过昭关》/ 031天气很热,人也燥热—评电影《热带往事》/ 033残酷的父爱,你能否明白—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 036缺位的白蛇,经典的新编—评电影《白蛇Ⅱ:青蛇劫起》/ 039类型电影的人性叙事—评电影《怒火·重案》/ 042“十八岁后”的仪式—评电影《盛夏未来》/ 045被抛弃的城市与被抛弃的青春—评电影《兔子暴力》/ 048跑道的终点,唯爱永恒—评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 051这是她的选择,这是她的人生—评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 053危急情境里的两难与抉择—评电影《峰爆》/ 056理解父辈、怀念父辈、传承父辈—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 059哥,你也帮帮我吧—评电影《长津湖》/ 061普通,亦有别样风景—评电影《五个扑水的少年》/ 065请回答我是谁—评电影《不速来客》/ 067我来陪你演戏—评电影《兰心大剧院》/ 070当热的许鞍华遇到冷的张爱玲—评电影《第一炉香》/ 072情境的语汇生成—评电影《乌海》/ 074失势·失语·失落—评电影《东北虎》/ 076我所惦念的七连—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078深圳不相信眼泪—评电影《奇迹·笨小孩》/ 080在告别前,把故事讲完—评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082空悲叹,难成角儿—评电影《柳浪闻莺》/ 085三妹 / 三哥、生 / 死、喜 / 悲—评电影《人生大事》/ 087爱与权力关系的纠缠—评电影《宠儿》/ 090一场发生在仲夏夜的爱欲—评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093之海里的浪漫传说—评电影《水形物语》/ 095光影里的自我和解—评电影《痛苦与荣耀》/ 098少年的意淫和成长—评电影《捕鲸男孩》/ 101不是英雄,只是父亲—评电影《人之怒》/ 103“安提戈涅之怨”的重演—评电影《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105你的世界,现在几点了?—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108灵魂的自我救赎之旅—评电影《心灵奇旅》/ 110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之间—评电影《失控玩家》/ 113自溺之后,自救—评电影《小小港湾》/ 116家的离场与在场:恐惧与怜悯—评电影《致命感应》/ 118没有选择,唯有记忆—评电影《会议》/ 121阿拉吉斯星的哈姆雷特—评电影《沙丘》/ 123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他在读《小王子》—评电影《芬奇》/ 125英雄老没老,家人说了算—评电影《老亨利》/ 127被规训的不轨之举—评电影《圣母》/ 129拒绝长大的我们,在变老—评电影《我们都无法成为大人》/ 132曲未终,人已散—评电影《倒数时刻》/ 134关于故乡的大梦一场—评电影《贝尔法斯特》/ 137专栏故事的拼图叙事—评电影《法兰西特派》/ 139自传,亦他传—评电影《上帝之手》/ 141用克隆拒绝被遗忘,有效吗?—评电影《天鹅挽歌》/ 143失去睡眠是宿命—评电影《麦克白的悲剧》/ 145陌生人的慈悲—评电影《六号车厢》/ 147电影的眼睛里有我的倒影—评电影《电影之神》/ 149爱情开到荼䕷,我才感兴趣—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152浪子回头,是优越感的果实—评电影《纽约的一个雨天》/ 155被契诃夫收留的人—评电影《驾驶我的车》/ 157看看看,赫兰德的脸—评电影《神秘海域》/ 159英雄要过自我关—评电影《新蝙蝠侠》/ 161以沉醉遮掩中年危机—评电影《酒精计划》/ 163冷冽的情感表达与影像风格—评电影《布莱顿 4 号》/ 165游戏叙事背后的人文关怀—评电影《头号玩家》/ 167黑白影像的指向—评电影《罗马》/ 169后 记 / 171影评:与电影发生联结的一个可能
  在最初,我想将本书的书名定为《崭新的电影史》,以此来“标榜”本书所关注的电影都是“新鲜”的。在经过编辑老师的建议与我迅速地考虑以后,确实是感觉以“电影史”为名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所以最后将本书命名为《少年的镜子》。
  说来惭愧,在很多年以前,虽然偶尔也写一写电影评论,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位“影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的我对于这个身份略感“不屑”。在当年的我看来,做电影,就是要做导演、演员、编剧,活在镁光灯下,成为被研究的、被评论的人。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以及那时候对于舞台剧的好奇心,所以当我误打误撞地在艺考进入北电电影学系面试的时候,表现得随心所欲、一塌糊涂。
  后来,记不清是在哪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要以电影评论为志业,甚至萌生出了要成为“中国的巴赞”的雄心壮志。固然,我可以在此“夸夸其谈”电影评论所承担的重大使命,但是“写影评”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便 在于——为我提供了与电影发生联结的可能与机会。
  当我无数次被电影的“光晕”所击中的时候,我会不由得心想,即使我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名字走进电影史,但是只要还能一直做电影的观众,便是一件幸事。
  感谢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学院和戏文系不仅教给了我知识,还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艺术的真谛。在此特地感谢蔺文锐老师、安莹老师、颜全毅老师、王强老师,多年来耐心聆听和解答了我很多“懵懂无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诸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到了老师们对于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对于文学艺术的坚定。当然,还要再次感莹老师愿意为本书作序。
  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在我痴迷于电影的时光里,已经记不清看了多少本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电影理论著作。当然,我也曾经无数次幻想和下定决心,未来要在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一本关于电影的著作。一晃时间过去,美梦成真、未来已来,当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感恩之情。在此,感谢编辑苗老师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心血。
  感谢远在天堂的安德烈·巴赞,每次当我感到迷茫之际,我都会重新返回到“电影是什么”的追问与思索。
  最后,我想把祝福送给本书:希望等几十年后,甚至是一百年后,《少年的镜子》能够成为未来的电影研究者的“参考文献”。尽管那时候,我的肉身或许已不在人间,但是我的思想仍然在文字与光影之间,期待着一场又一场的“隔空对线 日
  张雍是个仰望星空的00后。很多年轻人有了一个想法,三分钟热度,有五分干劲就已经不错,能够坚持下去更是凤毛麟角。张雍做一件事情总能坚持下来,这真是让我对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大大的改观了,很多人认为他们不务正业,没有上进心,其实绝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上进,并且拥有自己的品味和价值观,从他经常观看有深度的电影和阅读有深度的书便可见一斑。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