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南亚电商成长空间广阔,市场情况是很好的。”但挑战也是随之而行的。东南亚物流基建,运输成本、价格敏感度度等都是挑战。
在FBIF 2024食品饮创新渠道创新分论坛,Lazada食品饮料保健品品类出海负责人Maria Yang以《淘金东南亚,待深耕的沃土》发表了主题演讲。Lazada,作为东南亚最大的在线购物网站之一,见证着很多品牌在东南亚的成长。
品牌应该如何出海?Maria Yang总结,出海东南亚的“三把斧”——渠道建设、建立品牌心智和本土化。
“品牌出海的核心在于渠道能力。”——头部品牌可以建设线上线下全渠道,新锐品牌重点在线上渠道,然后辅助以特殊渠道。优质商品则主要做好线上渠道。
那品牌们又该如何在东南亚,这个有待掘金的沃土上,建立渠道网络呢?又该如何把握市场机遇,应对挑战,在出海的航线中走得更远、更稳呢?
先介绍一下Lazada。Lazada是阿里旗下东南亚电商平台。阿里出海历史非常早,且覆盖市场广阔,如阿里巴巴国际站(主要负责2B业务,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覆盖近200个国家,Lazada则是根植于东南亚6个国家的电商平台,Trendyol则是聚焦于土耳其及周边,Daraz聚焦在南亚。这两年,阿里还孵化了Miravia,重心放在欧洲。
出海时,我们不乏会听到很多声音,如国内卷不动了,我们换一个赛道卷;国外市场容量很大,增长非常快,平台已经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品牌可以托管和半托管……
但出海真实情况真是如此么?出海到底有没有平台宣称的那么容易呢?今天,我跳出平台的视角,从品牌方的视角出发,和大家真正客观、公正以及实事求是来聊这个话题。
先来谈谈市场。我们重点关注东南亚的6个国家,分别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总人口大概有6亿人。
那这个市场有什么特点?一是很年轻。消费者平均年龄只有29岁,年轻意味着有希望、有活力;二是整体市场规模比较大。数据显示,到2023年,东南亚整体线上线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体量。同时,这6个国家属于比较健康的经济体。
我们观察到,这6个国家目前渠道发展阶段,与中国15-20年前类似。但不同国家的渠道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快消品出海打法也不一样。
东南亚国家除新加坡之外,其他国家对价格相对敏感一些。这和他们的收入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东南亚消费者对于“准时送达”“促销”“选品丰富”“商品质量”等要素的预期是排在包邮之后。在东南亚,最受欢迎的促销方式就是包邮。
第一,东南亚有华人群体。品牌们出海至其他国家可能需要从白牌做起,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低。但东南亚有3000多万华人群体,且大都相对富裕。因此,品牌们并非从完全0-1,而是从0.5或者0.1、0.2开始做起。
那在LazMall,食品饮料重点品类有哪些呢?饮料,基础食品和调味料、乳制品/冷藏品以及零食。这些品类2023年的增长,相对于2022年来说是非常迅猛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出海的本质是什么?出海并不是简单地在平台开店,而是在一个全新的市场从0-1,是长期深耕主义,而不是短期变现逻辑。
首先,食品饮料和其他品类不一样。如3C产品、服装鞋帽等这些品类都属于国内极具供应链优势的品类。但食品饮料无论出海到哪个国家,当地一定会有竞争力的品牌或产品。
但还有一部分品牌会认为,出海是要寻找主战场。如,在国内,大的品类已经有知名品牌,如果一个小品牌想要有番作为就不得不将目光放至海外。且国内食品饮料出海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相对于本土品牌来说,都是白牌,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出海对于新锐品牌来说有着很多机会。
一是渠道建设。品牌出海,要让消费者看得到、触得到、拿得到,所以,必须要渠道建设。既要铺线上,也要铺线下。
二是建立品牌心智。让消费者看得到的同时,还要想得到。也就是说,品牌需要让消费者知道并且认可,这样才会产生购买行为。
三是本地化。品牌要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本土化。因为食品饮料出海并不是像数据线、耳机这类产品全球通用,食品饮料必须要做本地化,满足当地人的口味。
出海的第一关,是品牌要设法让产品符合当地法律法规,让商品合法化。品牌们一定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此外,合规要求是动态变化的,品牌们也需要及时应对。
2、品牌出海。产品出海后,就要开始在海外树立品牌,让当地消费者认可品牌。这是一个中长期的事情。
3、供应链出海,供应链出海解决几个问题——一是从0到1的去研发符合当地口味偏好的产品;二是解决成本问题,物流人本以及人工管理成本。但考虑供应链出海时,必须要思考几点:当地政策的稳定性、地缘、当地人工管理以及国内对供应链出海的态度。
出海品牌很多都会从线上做起,然后再发展至线下。电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品牌沟通,尤其是对于食品饮料品牌来说,线上渠道其实有着品牌宣传、拉新的作用,然后走至下一步商品测试,拓宽销售渠道。
因此,对于电商,品牌要有正确的认知——不同的渠道对于品牌来说意味着什么,每个阶段有应该做什么样的渠道。
产品分销(Road to Market)、品牌宣传/沟通(Build Brand Awareness)、物流(Logistic)以及运营(Operation)是食品出海必然会面临的四个难题。其中,产品分销、品牌宣传/沟通是比较有挑战性的。
渠道建设的必要性是由东南亚的渠道发展决定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电子商务渗透率达47.6%,但整个东南亚只有16%。
在渠道建设上,很多品牌甚至包括一线品牌都有几个痛点。一是没有渠道去认识经销商;二是市场是碎片化的,且各个国家政策宗教都不一样;三是国外经销商功能和国内有所不同,国内经销商不仅有物流和分销能力,还有强大的终端服务能力,这在东南亚是没有的。同时,经销商因为语言、文化、风俗的不同,管理有难度。
我建议可以直接开设本土店。因为本土店有很多好处。一是到货时间比跨境店短,本地仓发货,平均到货时间大概在两天左右。跨境店有不少禁售要求和清单,如在泰国开跨境店是不允许卖食品的。二是流量扶持。如果是本土店,后台会有记录标签,流量扶持比较明显。如果是跨境店,则需要遵循正常生命周期,一步一步申请,流量差距差不多有30%-35%。
品牌们怎么去看待东南亚市场呢?很多人会认为东南亚除了新加坡之外的其他国家消费能力不足,因此对出海这些国家要求也并不高。但实际并非如此。东南亚受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很深,很西式,同时也深受日韩文化的影响。
对于头部品牌来说,出海是一个必选项。而优秀品牌、新锐品牌以及优质商品,我认为可以再深思熟虑是否出海。
建议头部品牌直接开设本土店。优秀品牌和新锐品牌可以开设本土店是最好的,其次,从跨境店开始做起也是不错的。因为跨境店相对轻量,可以选择不在海外仓备货。
优势商品建议试水跨境店。建议品牌以自营为主,因为平台托管是依靠算法数据做运营,关键点在于价格。因此,品牌方还是要爱惜羽毛,自己做运营。
在渠道上,我认为头部品牌可以建设线上线下全渠道,新锐品牌重点在线上渠道,然后辅助以特需渠道。优质商品则主要做好线上渠道。
在品牌宣传上,部分头部、优秀品牌可以传统媒体和数字营销双管齐下,新锐品牌主要做好数字营销,优质商品重点维护站内站外的流量。
第三,方便食品。东南亚市场方便食品大都以日韩的农心品牌为主。国内的方便食品已经有多品类、多层次,包括方便面、螺蛳粉、酸辣粉、自热火锅、自热米饭等。东南亚消费者的味蕾有待我们开启。
第四,调味料。一是国内餐饮在东南亚颇受欢迎。二是李锦记、老干妈、海底捞等品牌,在当地被接受程度都不错。三是调味料细分品类也非常好,比如说一酱成菜调味料,就很符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