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于律师函等不可抗力的限制,在瓜料的贡献度上,眼下娱乐媒体远还不如豆瓣八组,即使偶有惊鸿一现的世界大瓜,也会瞬间蒸发,只能小范围内流传。
上世纪60年代,伴随经济的高呼猛涨,港岛城市节奏呈脱缰式加快。许冠杰在电影《半斤八两》的同名歌曲里,就含血带泪描述了打工一族于内卷局势下的紧绷状态。
在这样真空的环境里,散落于报纸角落的小道绯闻,迅速凝聚了非凡吸眼力。只要足够有料,豆腐块大小的版面也能引得各路媒体争相转载。
1968年,嗅到商机的《明报》集团邀请拥有圈内资源的雷伟坡坐镇,打造出首本专营八卦新闻的娱乐杂志《明报周刊》。
直到1995年,在机缘巧合中,一本名为《壹周刊》的传奇杂志到了王祖贤的路人照,并用作当期的封面。
这期杂志一经上市便点燃了市民的吃瓜狂潮,火热销量,更带动着全港的八卦媒体转变了工作方针:不等消息找上门,主动出击抓明星的B面。
同年问世的某报刊还创造性地设立了新栏目,名唤“照妖镜”。该报给旗下的娱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配备的都是17-40L和70-200L的高级镜头以及580EX型号的闪光灯。
事实显示,记者没有辜负“照妖镜”的栏目名,史上所有脱口可出的明星丑照,大多都出自该报记者之手。
而八卦杂志,也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它们可以永恒如一日地站在墨镜王的对立面,无限好运地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
姚明和易建联在NBA赛场正面交锋,港媒也知这是应该着重报道的大事件,但看到这场面,你不得不怀疑这是体育新闻,还是洋葱新闻:
上面这条例子倒也作罢,那些向来以“生图一样很能打,视觉中国也不敢把我怎样”走遍媒体圈的明星,为何此时也都贴合着“照妖镜”的栏目名露相了呢?
但抓拍还只是小儿科,图文并茂才更有冲击力与可能性。毕竟,图片大多基于现实素材,文字则可以天马行空,随风放屁。
走红毯时由于身份不搭、穿着更拉而被媒体关注的几位女性,在香港记者的笔下,分别获得了如下称号。
调侃相貌,后劲难免不足,读者的感官刺激只能停留在眼光刚触及的一刹那,远不如明星的详细私生活来得劲爆。
黄伟文介绍“歌手和作曲人的私人感情要表达出来,暴露给公众看”,并用了一句话概括这个感觉:作曲人唱歌像排泄。
在繁忙的香港,这些背靠便利店发行的八卦杂志,想在一瞥间吸引读者,靠的就是封面所透露的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普世心理,以及初看低俗到不行,细品又精准到可以的文学能力。
但八卦杂志并不单吃人口红利,想要打遍全港无敌手,做到销量领先,靠的都是打破砂锅扒到底的考据精神。
对于情路更坎坷的豪门大亨,为助读者一目了然地解冻绯闻,八卦杂志会恪尽学术操守,上穷史料下地摊,详细列出年代表。
2007年,演员李嘉欣与富豪许晋亨去悉尼约会,为了求证蜜月出行的开销,《忽然1周》详细计算了二人花费清单。
曾有业界同行爆料,资深的狗仔要么是“吊靴鬼式”死缠,不挖实料不罢休,要么是地毯式采访,提前打探好报道人物的去向,一步不落。
为了获取恰到好处的照片与信息,并且不被对方发觉,相机要以食物、眼镜的形状作为掩饰,上树下海更是基操,在拍摄隐匿点的选择上也有诀窍。
这股东南亚猩咸风也成功吹拂到了内地,《六周刊》、《娱乐周刊》、《卫视周刊》等杂志如雨后春笋冒出了头。
在内地八卦杂志不咸不淡地摆满报刊亭时,有内地第一狗仔之称的卓伟真正把内地的八卦事业带到了“有图有文有”的新高峰。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社会文化的转型期,娱乐圈也在转型,娱乐媒体的职责,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力量追求事实,对娱乐圈的发展起到净化、促进、监督的作用,使其更加规范。”
香港这边,为了稳定销量,狗仔无所不用其极,阿娇换衣遭还只是小意思,线年,影星陈宝莲在上海跳楼后,《壹周刊》在封面刊登了她的遗照。
早在1995年,香港艺人就发起了“72小时无声行动”,梅艳芳、许冠文等明星戴上口罩,拒不接受访问。
反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新媒体的出现冲破了纸质杂曾经坚不可摧的防线年前后,在销量逐年下滑后,以《忽然1周》为代表的系列八卦杂志迎来了停刊潮,成立了23年的香港狗仔舰队黯淡收场。
但如今,每当有自称手握内部消息的懂哥,进行开局一张糊图,文字全靠“我有一个朋友”的爆料时,很多人还是不由会想到当年瓜无虚锤的卓伟。
只要名人的传说不倒,吃瓜的群众永远也不会散。毕竟,吃瓜是隐藏在每个毛细血管内的恒定基因,无论家长里短,八卦绯闻,还是世界,都自备足以让群众无限放大的潜力。
眼下,明星一点边角料就能让饭圈陷入狂欢,在我们这些旧时代遗民眼里虽然跟过家家一般没劲,但却显露出这个“新”时代在内容上的虚假繁荣: